阿里巴巴日前对媒体表示,该网站8月22日推出的B2B采购业务“企业集采”上线10日,交易额超过5000万元;而自7月试运营以来,成交额更已达到1.01亿元。
更重要的是,阿里巴巴“企业集采”针对的产品主要是工业物料,包括工程物料、机械物料、服装物流、电子物料和包装物料等五类产品,而已参与集采的知名企业包括中铁5局、宝盛股份、喜临门家具、乐惠集团等大型企业。
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阿里巴巴“企业集采”业务的成功,对给予了正苦于挣扎的钢铁电子商务很多启示,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正盛行于钢铁电商的“撮合交易”模式。
钢铁电商的核心服务对象是谁?
阿里巴巴提供的详细统计数据显示,在参与“企业集采”的采购商中,89%为生产型企业,11%为贸易型企业;50.1%为新客户,49.9%为老客户;发送过询价单的买家的采购占比为17%,未发送过询价单的买家的采购占比为83%。无疑,终端用户对“企业集采”的贡献更大。
目前,很多钢铁电商平台都“执迷”于寻求与体量巨大的钢厂和数量庞大的钢贸商合作,但效果往往都不理想。原因很多也很复杂,其中一个共同的问题是,无论钢厂的销售人员还是钢贸企业的贸易人员,往往都更注重短期利益和效果,他们最最关心的问题是成交、成交、成交!但对于几乎没有终端用户积累的钢铁电商平台来说,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。
如果从终端用着手,这个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。尤其是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、钢材供大于求的今天,终端用户已经取代钢材资源而成为这个钢材贸易的中心!因此,重视终端用户,关注终端用户需求,设计针对性的产品,真正为终端用户提供贴心服务,或将迎来钢铁电商的“春天”。
撮合交易,如何再创新?
据介绍,阿里巴巴“企业集采”采取“聚合采购”的模式:首先,平台收集企业的采购需求,并整合订单吸引供应商报价;然后,向大企业代单向供应商协议低价;最后,在大企业完成采购之后,同样的价格开放给中小企业。
大家或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。对,这表面上与目前钢铁电商中流行的“撮合交易”非常类似,但其实两者是有极大差别的:
首先,定位不同,“撮合交易”着眼的是电商平台,反映的交易双方的平等,而“企业集采”着眼于采购商,更明确采购商的“中心地位”。实质上,这体现出的是两种不同的电商思想:“企业集采”的采购商“中心论”对核心服务对象非常清楚,显然是找到了突破口,就像找到了钥匙一样,其他问题都可以一一化解;“撮合交易”的交易双方“平等论”,实质是未意识到采购商的中心地位,也就很难建立围绕采购商的产品和服务体系,自然不利于高效、持续地发展钢材交易。
其次,营销效果不同,“撮合交易”在营销上显然缺乏包装,不如“企业集采”带劲。“撮合交易”的说法略显俗气,用于同业交流还可以接受,但如果用于营销,显然是不合适的。有些钢铁电商意识到了这一点,于是取名“委托找货、委托找车”等,但依然存在这个问题,没有气势,难登大雅之堂,营销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价值链不同,“企业集采”将单次采购的价值最大化,有利于延长单次交易的价值链、促进交易并形成良性循环。按照阿里巴巴方面的话说,“企业集采”定位于批发业务线的“伙拼”,模式的价值在于,中小企业能共享大企业的“御用供应商库”及采购低价,是个很好的聚流量的工具。对于立足于单次交易、成本高、难于滚动发展的“撮合交易”模式来说,这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