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合作,利用飞秒激光“诱导”,发现了人工材料的智能“自生长”效应。
自然界很多生物结构可以对外部激励产生响应,向日葵受到方向性光照会“转向”,章鱼遇到天敌皮肤会迅速“变形”……近几十年来,受自然生物体形状变形启发的人工材料“智能形状记忆聚合物”得到广泛研究,在一定的光、电、温度条件激励下,智能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可以靠自身的“记忆”呈现某种形态,在软机器人、智能药物输送、智能纺织品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。
据了解,中科大张亚超、胡衍雷、吴东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等学者合作,使用飞秒激光扫描预拉伸形状记忆聚合物表面,通过控制激光局部加热和烧蚀,发现微结构可以从其表面被诱导“自生长”出来,采用非对称激光扫描策略可以进一步调控所得结构。
研究人员将可编程激光加工技术与智能形状记忆聚合物相结合,研发出的这种智能“自生长可重构结构”,在防伪、微结构印刷和超灵敏检测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。
该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《先进材料》上。
2019钣金展,2019钣金展会,2019钣金展览会,2019激光展,2019激光设备展,2019激光设备展会,2019激光设备展览会,2019激光展会,2019激光展览会,2019广州钣金展,2019广州钣金展会,2019广州激光展,2019广州激光设备展,2019广州激光设备展会,2019广州激光展会,广东激光展,中国激光展会,广东钣金展,中国钣金展会,2019钣金展会信息,2019激光设备展,2019激光博览会,2019钣金博览会
|